门诊首页 门诊概况 新闻动态 重点专科 治疗特色 典型案例 精彩专题
所在位置:网站首页 > 内科 > 诊疗项目正文内容

乙肝应该如何治疗

什么是乙肝?

  乙肝(viral hepatitis type B,又称乙型病毒性肝炎)系由乙肝病毒(HBV)引起,临床表现为:乏力、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呕吐、厌油、肝大及肝功能异常。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,多

乙肝有哪些症状

向您详细介绍乙肝症状,尤其是乙肝的早期症状,乙肝有什么表现?得乙肝会怎么样?

典型症状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大三阳

  俗称的大三阳,即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,表面抗原(HBsAg)、e抗原(HBeAg)... [详细]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小三阳

  小三阳是指在乙肝两对半检查中,把乙肝表面抗原(HBsAg)、乙肝e抗体(抗H... [详细]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转氨酶增高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肝肿大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核心抗体(抗HBc...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e抗体(抗HBe...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腹水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恶心与呕吐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表面抗体(抗...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球蛋白异常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表面抗原(HB...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e抗原(HBeAg...

 

  一、症状

  四肢乏力、精神不集中、易困易疲惫、精神不振、食欲不振、恶心呕吐,并且带有发热、精神萎靡、腹痛和消化不良的症状。另外乙肝患者体内胆红素升高时,还会出现黄疸症状,皮肤发黄、眼睛发黄、尿液发黄的症状。往往也会没有症状而因此病情不被发现。

 

  二、体征

  1、急性乙型肝炎: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。急性黄疸型可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,如低热、乏力、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呕吐、厌油、腹胀、肝区疼痛、尿黄如茶水样等等,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,皮肤瘙痒、肝区压痛及叩痛等,而急性无黄疸型多较隐匿,症状轻,似有轻度乏力、纳差、恶心等不适,恢复较快,常常体检化验时才被发现。出现急性乙型肝炎的症状时,患者一定要注意及时的进行检查和治疗,避免病情慢性化发展。

  2、慢性乙型肝炎:根据病情可分为轻、中、重三种。

  轻度:病情较轻,可反复出现乏力、头晕、食欲有所减退、厌油、尿黄、肝区不适、睡眠欠佳、肝稍大有轻触痛,可有轻度脾大。部分病例症状、体征缺如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。

  中度:症状、体征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。

  重度: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,如乏力、纳差、腹胀、尿黄、便溏等,伴肝病面容、肝掌、蜘蛛痣、脾大,ALT和(或)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(AST)反复或持续升高,白蛋白降低、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。

  3、重型肝炎:极度乏力,严重消化道症状,神经、精神症状(嗜睡、性格改变、烦躁不安、昏迷等)

  4、淤胆型肝炎:黄疸持续不退大于3周,称为淤胆型肝炎。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,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。慢性淤胆型肝炎常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,不易消退,常伴γ-谷氨酰转肽酶、碱性磷酸酶、总胆汁酸升高。

  5、肝炎肝硬化:

  ①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。

  活动性肝硬化: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,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明显,ALT升高,黄疸,白蛋白下降。

  静止性肝硬化: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,症状轻或无特异性,可有上述体征。

  ②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。

  代偿性肝硬化:ALB≧35g/L,TBil﹤35μmol/L,PTA﹥60%。可有门脉高压征,但无腹水、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大出血。

  失代偿性肝硬化:指中晚期肝硬化,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,如ALB﹤35g/L,白蛋白/球蛋白(A/G)﹤1.0,TBil﹥35μmol/L,PTA﹤60%。可有腹水、肝性脑病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、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。

 

  三、诊断标准

  诊断乙型肝炎共有三种方法:化验病毒的抗原、化验人体的抗体和化验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。

  抗原:被化验的乙型肝炎的抗原有二:乙肝表面抗原(HBs-Ag)和乙肝病毒e抗原(HBe-Ag),假如这两种抗原存在的话说明病人依然患病。在最佳情况下病人体内只有HBs-Ag而且没有症状,这说明病人健康,但是带病毒。假如病人体内有HBe-Ag的话他的感染力非常高,不过即使只有HBs-Ag病人依然可以感染其他人。

  抗体:被化验的乙型肝炎的抗体有二:Anti-HBc-IgM和Anti-HBcIgG,它们是康复的标志,在种疫苗后它

乙肝应该如何治疗

向您详细介绍乙肝的治疗方法,治疗乙肝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。乙肝应该吃什么药。

常用药品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体恒健牌养肝片

养肝片将现代营养学理论与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有机结合,可以清除自由基,促... [详细]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恩替卡韦分散片

   本品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,血清转氨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... [详细]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碧云砂乙肝颗粒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射用盐酸精氨酸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利肝隆颗粒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肝友胶囊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小儿肝炎颗粒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注射用核糖核酸Ⅱ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肝必复胶囊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阿德福韦酯片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灭澳灵片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解毒胶囊

  

  常用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有:干扰素、拉米夫定、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等四种。各有利弊,需权衡制宜使用。进行药物治疗的原则有:A)病毒携带者,若肝功能正常不进行抗病毒治疗,若肝功能检查提示谷丙转氨酶为正常值两倍以上应进行抗病毒治疗;B)注意因长期应用某个药物出现病毒变异而令药物失效的,注意整个疗程结束后的最初3个月每月监测一次肝功和乙肝病毒指标(HBeAg、HBVDNA),此后延长监测时间。对于病情较重的肝硬化患者和疗效不好的患者,监测力度要加强,注意病情恶化;对于疗效较好者可以每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。

 

  1.急性肝炎的治疗:绝大多数急性肝炎不需要抗病毒治疗。急性病毒性肝炎一般具有自限过程,注意适当休息。症状较重,有黄疸者应卧床休息。给予清淡、富含营养且易消化吸收的饮食,注意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摄入。恶心呕吐致影响进食、热量不足者应每日输液补充。根据病人不同征象采用相应的中药成方或辨证施治,对于缓解症状、缩短病程、减少并发症是有利的。但对于病程迁延超过8周,频繁复发者可考虑采用抗病毒疗法。一般多不主张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,并避免应用对肝脏有损害的饮食和药物。

 

  2.慢性肝炎的治疗:慢性肝炎一般病程较久,超过半年。在现有医学手段下,无法清除患者体内乙肝病毒。且这个疾病的服药时间漫长,因此首选强效、低耐药、安全性高的抗病毒药物,长期抑制病毒复制,延缓疾病向肝硬化、肝癌进展,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。患者生活上动静结合,有规律;饮食上适量进食优质高蛋白,适当补充维生素,微量元素,不宜过多吃糖及高脂肪的食物,要戒酒病配合医生给与必要的治疗:

 

  (1)抗病毒药物:

 

 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只能抑制HBV复制,从而缓解炎症活动性,对整合病毒无作用,对肝细胞核内HBV的超螺旋共价闭合环形DNA(cccDNA)亦无作用,故停药后CCCDNA又重新成为病毒复制转录的模板。目前对抗病毒治疗的研究有:①导向抗病毒治疗:应用现代医学生物技术,将有效抗病毒药物、生物活性多肽因子、毒素蛋白等,与一定的靶向载体交联,特异地将治疗药物运送到靶器官或靶细胞,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。此法具有选择性较强、特异性较好、药物用量小、毒性低、能提高疗效等优点。目前国内正在研究的有脂质体干扰素,脂质体冬虫夏草治疗慢性乙肝;脱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导向Ara-amp的研究也见有报道。这种给药方法为抗病毒作用强,但副作用较大的抗病毒药物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途径。②乙肝治疗性疫苗的研究:上海通过改变抗原递呈途径,激活耐受动物的免疫应答,从而打破免疫耐受状态。提出免疫复合物型治疗疫苗途径,已初步显示其治疗效果。③DNA免疫用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: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直接接种到肌肉内,使其在体内较长期地表达目的基因,从而诱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。由于它比较稳定、几乎无抗原性、较易生产、便于应用;由于其抗原提呈方式与一般疫苗不同,有可能打破免疫耐受,故既可用于预防,又有可能用于治疗。例如Tiollaais(1997)给小鼠肌注能够编码HBV包膜蛋白的质粒DNA,在两周内所有免疫动物均产生了抗体,抗-HBs滴度大于100IU/L。同时可见细胞免疫反应增强。这种治疗方法尚处于研究阶段。④基因治疗研究。

 

  A)阿昔洛韦(ACV):属于核苷类似物,对病毒DNA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。剂量为每日15mg/kg,静脉滴注,30天为1疗程,根据情况可重复疗程。利巴韦林(Ribavirin):为单磷酸肌苷(IMP)脱氢酶抑制剂,抑制IMP,从而阻止病毒核酸合成。与α-IFN合用治疗丙型肝炎可增强疗效。也可单独用于IFN有抗药性病例。成人剂量10~15mg/(kgd),肌注或静脉滴注或0.8~1.2g/d,分次口服,疗程3~6个月。个别病人用药后发生轻度溶血性贫血,适当减量可恢复,个别有血中尿酸水平升高,无需停药。

 

  B)干扰素(IFN):IFN是目前最常用的抗病毒药物。其抑制病毒复制具有广谱性、间接性、种属特异性及受性依赖性。α-IFN的常用剂量为3~5MU/次,每周3次,疗程4~6个月。也可采用3~5MU/d,1次/d,1个月后改为每周3次,疗程同上。可酌情应用1~2个疗程。较小剂量(如1Mu/次)达不到治疗效果,更大剂量(如>10MU/次),易出现不良反应,对治疗不能耐受的病例增加。适当延长疗程可以减少反跳。治疗后约有40%的病人可获得持久治疗反应,即HBVDNA(斑点杂交法)消失,HBeAg转阴,ALT降至正常或基本正常,大部分病人抗-HBe转阳,随访1年,仍保持稳定不变。经α-IFN治疗后HBsAg转阴病人约占10%左右,一般发生在治疗中或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。持久治疗效应病人在治疗结束后一年,肝活检显示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。获持久治疗效应的病人,约有20%~30%可复发,复发者多数为治疗不够充分,如重复治疗,一般仍有良好反应。

 

  C)单磷酸阿糖腺苷(AraAMP):能选择性抑制DNA多聚酶,从而抑制病毒DNA合成。用法:每日10mg/kg,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,6天后减半量,疗程1个月。停药后易复发。其他核苷类似物,如拉米夫定(Lamivudine,3TC)为胞嘧啶核苷类似物,抑制病毒反转录酶,动物实验显示对鸭、土拨鼠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。成人用量为每日100mg,口服,经1~2个月治疗后多数病人HBVDNA可转阴,ALT也随之下降但停止治疗后易反跳。泛昔洛韦(Famciclovir)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,经欧洲、澳大利亚多中心研究,认为抗HBV复制效果与3TC相似。

 

  D)膦甲酸钠(PFA):为焦磷酸类似物,当病毒RNA或DNA合成时,作用于反转录酶,抑制DNA多聚酶活性。成人应用60mg/(kgd),缓慢滴注,可用2~3周。可引起多系统不良反应,肾功能不足需减量用药。E)苦味叶下珠:属大戟科油柑属中药,味苦、性凉,对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诱导的肝细胞毒性具有保护作用,其抗HBV效能,实验结果差异较大,此类药有600多种,产地不同、采集时间不同可能效果也不同。有报告广西产叶下珠加环丙沙星可增强抗病毒作用。

 

  (2)免疫调节药物

 

  A)胸腺素(Thymosin):用法5~20mg/d;肌注或静滴,疗程2~3个月,美国人工合成28氨基酸多肽α-胸腺素(日达仙),用法为每次1.6mg,每周2次,皮下注射,疗程6个月,可使少数病人HBeAg、HBVDNA转阴但价格昂贵。国内亦已有大剂量胸腺素治疗重肝的报告(160mg,每日或隔日一次,静滴)。

 

  B)白细胞介素-2(IL-2):用法:重组IL-210万U/d,肌肉注射,28天为一疗程。大剂量应用可出现恶心、呕吐、一过性发热、水肿,严重的低血压,暂时性肾功不全,停药后可消失。

 

  C)左旋咪唑(Levamisole):用法;成人150mg/d,疗程4~8周。左旋咪唑涂布剂应用方便、副作用小,用法:5ml,每周2次涂布于皮肤,疗程3~6个月。

 

  E)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(IRNA)用法:1~4mg,每周2次,疗程3~6个月。

 

  F)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治疗慢性乙肝,经随机、双盲、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观察,无明显效果,且可能有害。

 

  G)从中药提取的免疫调节药物:猪苓多糖注射液,用量为每日40mg,肌肉注射,连续20天,休息10天,可重复3个疗程。同时配合乙肝基因疫苗5μg,每2周1次皮下注射,6次为1疗程。香菇多糖可与α-IFN合用以增强疗效,每日8mg,肌肉注射,8周为1疗程。其他如枸杞多糖、虫草菌丝、黄芪注射液等均有调节免疫功能之功效,可依据病情适当选用。

 

  (3)护肝降酶药物:

 

  A)强力宁或强力新:用法:40~120ml溶于葡萄糖液中静点,1次/d,ALT正常后宜逐渐减量停药,以防止反跳。长期大量应用时个别病人呈现类固醇样副作用。

 

  B)甘利欣为甘草酸二胺,降酶作用优于强力宁,每天30ml(150mg)稀释后滴注;口服为每日450mg,分次服用。注意事项同强力宁。

 

  C)肝炎灵:降ALT效果显著,每天4ml肌注。宜逐渐减量停药,防止反跳。无不良反应。

 

  D)门冬氨酸钾镁:用法:10~20ml加入葡萄糖液中缓慢静点,1次/d。对于降低血清胆红素,改善肝功能有效,有助于肝性脑病病人的苏醒。

 

  E)马洛替酯:用法:200mg,3次/d,12周为1疗程。少数人有恶心、皮疹、瘙痒等副作用。F)中药提取物:五味子及联苯双酯滴丸:前者根据病情酌量服用,后者每天20~45mg,分次服用。停药后ALT易反跳,需缓慢减量停药;垂盆草:用量:干品30g或垂盆草甙24mg,3次/d,服用2周即可见ALT下降,肝功正常后宜减量缓慢停药。其他尚有益肝灵、云芝多糖、齐墩果酸、葫芦素、黄芩甙、华蟾素等等。可酌情选用。

 

  3.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:

 

  加强基础支持治疗,实施合理的综合疗法,促进肝细胞再生,改善肝内微循环,阻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以TNF为核心的细胞因子网络。加强监护,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。对于保守治疗预期难以恢复的病例,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,有条件时进行肝移植。

 

  (1)基础支持治疗

 

  实施病重护理,严格消毒隔离,防止医院感染。每天热量尽量保持在2000kcal以上。除常规治疗外,中长链脂肪乳可增加热量来源。液体量每日以1500~2000ml为宜。酌情输注白蛋白、全血或新鲜血浆(宜严格筛选),补充凝血因子。

 

  注意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,对于有稀释性低钠血症者应限制液体入量,有大量失钠或血钠水平低于115mmol/L者,可酌情给3%氯化钠液。低血钾症易引起代谢性碱中毒,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,在尿量正常情况下,静脉每天补充3~6g氯化钾液。低钙时每天以10%葡萄糖酸钙10ml静滴,每输入200ml枸橼酸血液,另需补钙1g。应进行血气分析,对于代谢性碱中毒病人可给予25%精氨酸40~80ml静脉滴注。晚期肝肾综合征患者,常合并代谢性酸中毒,若血pH<7.25时,可适量应用碱性药物,但不可过量,以免加重碱血症。对于乳酸血症病人,主要纠正其低氧血症、休克或肾衰竭。

 

  (2)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治疗

 

  A)促肝细胞生长素的应用(PHGF):用法为每天80~120mg加入葡萄糖液200ml内静滴,疗程1~2个月。PHGF能启动肝细胞DNA合成,促进肝细胞再生;能增强库普弗细胞功能,抑制TNF-&alpha;活性,减少内毒素血症的发生;保护肝细胞膜的完整性,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。

 

  B)胰高血糖素-胰岛素(G-I)疗法:应用胰高血糖素1mg、胰岛素10U加入5%~10%葡萄糖400ml中静滴,1~2次/d,2~4周为一疗程。临床实践显示G-I疗法对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存活率有较好作用,亚急性其次,对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无效。输注过快常见恶心、呕吐、心悸、低血糖等不良反应。

 

  C)前列腺素E1(PGE1)的应用:应用PGEl100~200&mu;g加入葡萄糖250ml内静滴,1次/d,10天为一疗程。PGE1能改善肝脏微循环,抑制TNF-&alpha;生成;有抑制细胞毒效应。注意发烧、头痛等不良反应。

 

  (3)免疫调控疗法

 

  A)胸腺素:每天20~40mg肌注或静滴,或160~200mg,隔日或每周2~3次静滴。胸腺素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,减少重型病毒性肝炎严重感染的发生。

 

  B)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短程用于重型病毒性肝炎早期、病情迅速。

 

  (4)重型肝炎并发症的防治:

 

  A)肝性脑病的防治:控制饮食蛋白的摄入,保持大便通畅,清除胃肠内积血,及早发现并控制感染。间断服用抑制肠道菌群药物(如小檗碱、诺氟沙星等),减少内毒素及氨的生成、吸收。间断服用微生态制剂,以防止菌群失调。

 

  乳果糖(Lactulose):50%乳果糖10~30ml,2~3次/d,或调节剂量至每天软便2~3次为宜。餐后服用以防止恶心,也可用于灌肠。

 

  六合氨基酸注射液:每次250ml,1~2次/d,静脉滴注。重型肝炎病人常有血浆支链/芳香氨基酸的比值降低,此类病人常发生低钾性或低氯性碱中毒,从而加重肝细胞坏死和多器官损害,应根据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结果及时纠正。

 

  精氨酸:对于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,可用25%精氨酸每天40~80ml,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,有利于改善意识障碍。

 

  B)脑水肿的防治:缺氧、高碳酸血症、低血压、低血糖、低蛋白、低钾、钠症及内毒素血症等都可导致脑水肿。保持病人安静休息,头部抬高30o~45o,经常监测血气分析、血浆渗透压及中央静脉压,尽可能调节其保持在正常范围。密切监测血压,当收缩压>20kPa时需及时给予降低颅内压的措施。

 

  甘露醇:治疗脑水肿的主要药物,在肾功尚好,血浆渗透压<310mOsm/L时,可快速静推,剂量为0.5~1g/kg,每4~6小时1次,可重复推注,为减少&ldquo;反跳&rdquo;,甘露醇推注间隙可静注50%葡萄糖60ml,配合呋塞米(速尿)等利尿剂可增强脱水效果。血浆渗透压过低时无利尿效果,应先输入血浆或清蛋白。脱水疗法期间应注意血浓缩、低血压、电解质紊乱等副反应,应予纠正。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,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,改善局部脑血流量,使CSF产生减少,从而减轻脑水肿,用法为首剂地塞米松10mg加葡萄糖20~40ml静注,以后视情况,需要时可每4~6小时5mg,与脱水药合用2~3天。病人躁动或抽搐者给予东莨菪碱0.3~0.6mg/次,静脉滴注,或地西泮(安定)10mg肌注或静注。

 

  C)消化道出血的防治: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0.15g,每晚1次或奥美拉唑20mg,1次/d或西咪替丁0.2g,2次/d口服,自应用此类制剂以来,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已有下降,出血程度亦有减轻。普萘洛尔有降低门脉压力的作用,剂量以减慢心率25%为度。维生素K,每天10~20mg,对于因胆盐排泌不足致低凝血酶原血症的出血者有效。凝血酶原复合物补充Ⅱ、Ⅶ、Ⅸ、X因子,新鲜血可补充V因子和血小板,库血含Ⅱ、Ⅶ、Ⅷ及X因子。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(DIC)时应处理好诱发因素,如感染、休克等,输注新鲜血液最有效,也可谨慎试用低剂量肝素。

 

  出血的抢救:消除病人紧张情绪。有休克者给氧。应用706羧甲淀粉扩容治疗,及时输注新鲜血。出血、制酸剂的应用见肝炎肝硬化相关部分。

 

  D)肝肾综合征(HRS)的防治:早期与肾前性肾衰竭不能区别时,可行扩容治疗,扩容后若尿量达30ml/h以上,或超过补液前尿量,可继续补液。补液最好在CVP监护下进行,切忌液量过多,可致肺水肿。HRS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,如多巴胺:20~60mg加葡萄糖静滴,每天1次;山莨菪碱(654-2):20~60mg/次,静滴或PGE1也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。早期应用利尿剂,严格控制液体入量,避免使用损害肾脏的药物,避免强烈利尿,积极防治消化道出血及各种继发感染,可减少HRS的发生。

 

  E)继发感染的防治:重型肝炎并发细菌、真菌感染常常为医院感染,应从宏观上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防治。合理使用抗菌药物,避免使用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,保持大便通畅,应用有利于保持肠道菌群平衡的微生态制剂。抗菌药物使用原则:应用抗菌药物前一定要按标准留取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;对于原发性腹膜炎,在未得到病原学报告前,应用针对革兰阴性菌的药物;严重感染时合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,可加用针对厌氧菌的药物;用药量要根据肝肾功能状况适当减少;疗程要足,一般不短于2周;注意保护肝肾功能;严密观察有无真菌感染苗头,及时处置;必要时腹腔内抗菌药物注入治疗。

 

  F)人工肝支持系统及肝移植。

 

  4.瘀胆型肝炎的治疗

 

  A)熊去氧胆酸(UDCA):减轻病人乏力、腹泻、瘙痒等症状,可保持细胞膜稳定性,减轻肝细胞炎症,改善肝功,增加毛细胆管碳酸盐分泌,促进胆汁分泌,增加胆汁流量,促进黄疸消退。每天500mg,分次口服,无明显毒副反应。最近有人提出UDCA可作为IFN治疗慢性丙肝的附加治疗药物。

 

  B)苯巴比妥:为酶诱导剂,可诱导产生Y蛋白,增强其活性,促进胆红素由非结合性向结合性的转化,提高肝细胞滑面内质网的酶活力和毛细胆管膜上Na-K-ATP酶的活力,促进胆汁酸分泌,增加胆汁流量,从而利胆退黄。每天90~180mg,分次服用。本药对肝脏有一定损害,肝功改变明显者应慎用,有乏力、困倦、皮疹等副反应,应注意观察。

 

  C)肾上腺皮质激素:具有非特异性消炎作用,能增加胆汁流量,促进胆汁排泄,从而具有退黄作用。用法为泼尼松龙每天40mg,经5~7天后逐渐减量停药,疗程1个月左右。应密切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,谨慎使用。

 

  预后

 

  急性乙型肝炎转变为慢性肝炎者估计有5%~10%。急性乙型肝炎的慢性化主要取决于初次感染的年龄、免疫状态及病毒水平。婴幼儿期感染易发展为慢性,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药物的病人、血透的慢性肾衰竭病人,常缺乏明显的急性期表现,病情迁延。病毒复制标志(HBeAg、HBVDNA)的血清水平很高的病人,较易发展为慢性肝炎。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肝脏炎症程度。有桥样坏死或多小叶坏死的慢性肝炎,约80%在5年内可发展为肝硬化。静止的肝硬化,亦可长期代偿;有广泛炎症坏死者,病情可迅速恶化。HBeAg(+)者由免疫耐受进展为免疫活动,肝脏炎症活动可由轻度发展为重度。抗-HBe(-)期多数病人经免疫清除而病变恢复,但也可重叠感染其他病毒或HBV发生变异,持续的病毒复制使炎症持续,持续的炎症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性肝癌。

 

乙肝吃什么好

向您详细介绍乙肝饮食保健,乙肝的食疗方。得了乙肝吃什么好,同时又不能吃什么呢?

适宜食品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龙牙豆

龙牙豆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粗纤维、维生素B1、维生... [详细]

 

  一、乙肝食疗方(下面资料仅供参考,详细需要咨询医生)

 

  1.茵陈粥

 

  茵陈,加水,取汁,入粳米,加水,煮至米烂汤稠,加白糖少许,稍煮一沸即可。每日2-3次,7-10天为1疗程。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。出现身目俱黄,尿黄如浓茶,恶心、乏力,舌红苔黄腻患者。

 

  2.田基黄煲鸡蛋

 

  田基黄,鸡蛋,同煲,饮汤吃蛋。治疗急、慢性肝炎。

 

  3.黑木耳汤

 

  黑木耳,煎汤代茶,加糖适量,可小量长期食用。用于恢复期无湿热者。

 

  4.泥鳅粉

 

  泥鳅烘干,焙末,饭后服。用于慢性肝炎。

 

  5.玉米须茵陈汤

 

  玉米须、茵陈、车前草,加水,浓煎去渣,加白糖适量,每次服200ml,每日3-5次。用于淤胆型肝炎。

 

  6.枸杞鸡蛋羹

 

  鸡蛋,去壳,加枸杞,精盐少许,加水适量搅匀,隔水蒸熟后食用。用于:慢性肝炎。

 

  7.鸡骨草蜜枣烧猪肉

 

  鸡骨草、蜜枣、瘦猪肉,加适量水及佐料煲烂熟,1-2天1次,可用于重症肝炎患者,具有解毒退黄扶正护肝作用。

 

  8.泥鳅炖豆腐

 

  泥鳅、豆腐,泥鳅洗净去肠煎熟炖豆腐,每周1-2次。用于慢性重型肝炎,有退黄利水的作用。

 

  9.苡仁绿豆粥

 

乙肝吃什么好

向您详细介绍乙肝的病理病因,乙肝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。

 (一)发病原因

 

  乙肝的致病原是乙肝病毒。乙肝病毒抵抗力极强,在60℃的条件下都难以将其杀灭,在100℃的高温下能存活7&mdash;8分钟左右。在各种类型的肝炎中,乙肝病毒潜伏期最长,在4&mdash;22周之间。

 

  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生存、复制后。再排出到血液中,所以不仅血流中病毒高负荷,而且肝脏的大多数肝细胞都被感染。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,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、复制,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,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,并发生清除反应。

 

  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,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同,从而病程发展也不同。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,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,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,这就导致了急性乙肝;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,但处于低下状态,机体对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反复攻击,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,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反复发作,这就是慢性乙肝;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耐受状态,不能识别乙肝病毒,因此不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,病毒与人"和平共处",这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。

 

  乙型肝炎病毒(HBV)为直径42~47nm的球形颗粒(Dane颗粒),由外壳与核心两部分组成。外壳有许多小球状颗粒,只含病毒表面抗原(HBsAg)。核心含环状双股脱氧核糖核酸(DNA)、DNA多聚酶、核心抗原(HBcAg)和e抗原(HBeAg)。双股DNA的正链短且不完整,长度仅为负链的50%,不含开放读码区,不能编码蛋白。负链完整,长度恒定,约含3200个核苷酸,有4个大开放读码区,可编码全部病毒蛋白:①S区基因。编码病毒外壳蛋白(HBsAg),分为S、前S1、前S2基因区共同编码3种外壳蛋白肽段,即主蛋白由S基因编码,中蛋白由前S2和S基因编码,大蛋白由前S1、前S2和S基因编码。3种外壳蛋白的功能和性质有所不同;②C基因。编码核心抗原蛋白及其可溶成分e抗原,前C基因区可能在HBV的装配和分泌中起作用;③P基因。其翻译产物为病毒的DNA多聚酶;④X基因。编码HBxAg,存在于HBsAg或HBcAg阳性病例肝细胞核内,可能是一种转录调节蛋白。

 

  在HBV感染者的血清中存在3种不同形态的病毒颗粒,即小球形颗粒(直径22nm)、管状颗粒(直径22nm、长度100~1000nm)、Dane颗粒(直径42nm)。前二者分别为过剩的HBV外壳蛋白和不完整或空心的颗粒,无传染性,仅Dane颗粒在肝细胞中复制,具有传染性。黑猩猩及恒河猴为易感动物。HBV可在人肾和猴肾细胞、人羊膜细胞中生长,可从上述组织培养液中检出HBcAg,并引起细胞病变。

 

  HBV抵抗力强,煮沸30min121℃高压蒸汽15min160℃干热2h、环氧乙烷1.6g/L45min、0.5%二氯异氰尿酸钠30min、0.5%碘附10min、2%碱性戊二醛、0.5%过氧乙酸7min可灭活。醇类、季铵盐类、氯己定不易灭活。紫外线照射30min可杀灭HBV。

 

  HBsAg的亚型及其意义:HBsAg的组抗原决定簇&ldquo;a&rdquo;是共同的,亚型d和y,w和r互为等位基因,因而分为4个主要亚型:adw、adr、ayw和ayr。W亚型又可分为Wl、W2、W3和W4。HBsAg的亚型分布因地域、时间和民族而异。我国汉族以adr为主,adw次之;少数民族以ayw居多、ayr罕见。应用亚型单克隆抗体研究证明,d与y、w与r可以共同存在于同一抗原颗粒上,形成adwr、aywr、adyw或adyr等复合亚型。HBsAg各亚型间,虽然由于有组抗原决定簇&ldquo;a&rdquo;,存在一

乙肝应该做哪些检查?

向您详细介乙肝应该做哪些检查,常用的乙肝检查项目有哪些,乙肝应该如何鉴别诊断?

常用检查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病毒学指标

  乙肝病毒学指标包括乙肝病毒“两对半”,乙肝病毒DNA等,了解病毒复制... [详细]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凝血酶原时间(PT)

  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。凝血酶原时间主要... [详细]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两对半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型肝炎病毒e抗...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...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...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血清白蛋白与球蛋...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HBsAg免疫复合物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血清前S1蛋白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血清前S2蛋白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血清抗前S2蛋白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型肝炎病毒e抗...

 

  1.尿液测试: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在黄疸出现前,尿胆红素及尿胆原,阳性。

 

  2.肝功能测试:

 

  (1)血象:白细胞总数稍低于正常水平,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可减少,淋巴细胞相对增多。

 

  (2)血清胆红素:黄疸期血清胆红素升高,按逐日升高的趋势,多在1~2周内达高峰。

 

  (3)血清酶测定:

 

  A)血清丙氨酸转氨酶(ALT):黄疸出现之前就开始逐渐上升,病极期达峰值,急性肝炎可有极高的酶活性,恢复期随血清胆红素缓慢下降。慢性肝炎时ALT可反复波动,重型肝炎在胆红素急剧上升时ALT反而下降,称为&ldquo;酶疸分离&rdquo;,说明病重。

 

  B)天冬氨酸转氨酶(AST):AST大部分(约4/5)存在于细胞线粒体(ASTm)、剩下的在细胞液(ASTs)中,线粒体损伤时,血清AST明显升高,反映肝细胞病变的严重性。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急性病例,ALT值高于AST值。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变持续活动时ALT/AST比例接近1;肝硬化时AST增高常较ALT显著。ALT、AST除在病毒性肝炎活动期会增多外,同样会在其他肝脏疾病见升高(如肝癌、毒物、药物或酒精性肝损害等、胆道疾患、胰腺炎、心肌病变、心力衰竭等),应注意鉴别。

 

  C)血清乳酸脱氢酶(LDH)、胆碱酯酶(CHE)、r-谷氨酰转肽酶(r-GT)等:这几项在急慢性肝损害时都可有改变,但灵敏度及改变幅度均远不及转氨酶。酗酒也可引起r-GT增高。慢性肝炎在排除胆道疾病后,r-GT增高表示病变仍活动,肝衰竭时肝细胞微粒体严重损坏,r-GT合成减少,血r-GT也下降。

 

  D)血清碱性磷酸酶(ALP):在肝内外胆管梗阻、肝占位性病变时可明显升高。r-GT在胆汁淤积和肝细胞损害时可增高,可用其来鉴别ALP增高是否与肝胆疾病相关。

 

  (4)蛋白代谢功能试验:

 

  A)低白蛋白(Alb):低Alb血症和高球蛋白血症是诊断肝硬化的特征性血清学指标。低白蛋白血症是肝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,其降低程度取决于肝病的重度和病期。血清前Alb因其半衰期仅1.9天,故在肝实质损害时,变化更为敏感,下降幅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相一致,其变化机制与Alb相似。

 

  B)甲胎蛋白(AFP):在急性病毒性肝炎、慢性肝炎和肝硬化(活动性)时可有短期低、中度升高,AFP的增高标志肝细胞的再生活跃,在有广泛肝细胞坏死的病人中,AFP增高可能预后较好。病人出现极高的血清AFP水平,以肝细胞性肝癌可能性最大。

乙肝可能并发哪些疾病?

向您详细介绍乙肝有哪些并发病症,乙肝还会引起哪些疾病?

并发疾病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肝性脑病

  肝性脑病(hepatic encephalopathy,HE)又称肝性昏迷,是严重肝病引起的... [详细]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肝硬化

  肝硬化(hepatic sclerosis)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,由一种或多种... [详细]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腹膜炎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消化道出血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肺炎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上消化道出血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败血症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肝肾综合征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原发性腹膜炎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肝炎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肾炎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暴发性肝衰竭

  

  1.肝性脑病(肝昏迷):严重肝病导致代谢紊乱,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综合征。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,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:A)氨及多种毒性物质的蓄积,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中毒。重症肝病患者肝脏解毒功能减低,肠源性及代谢产生的各种毒性物质(氨、硫醇、短链脂肪酸、酚及中分子物质等等)在体内潴积。B)氨基酸代谢紊乱和伪性神经传导递质的产生:肝衰竭时,芳香族氨基酸(苯、丙、酪、色氨酸)在血浆含量升高,支链氨基酸(缬、异亮、亮氨酸)在肌肉和脂肪组织内降解,因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影响而降解加速,其血浆水平降低。大量芳香族氨基酸(AAA)入脑抑制神经递质的合成,从而影响脑组织正常生理活动。C)&gamma;-氨基丁酸(GABA)增多:GABA是很强的一种抑制性神经传导递质,主要来源于肠道,经肝脏代谢,肝衰竭时,降解减少,血、脑中浓度明显增高,GABA受体数量增多、活性增强。D)发生Ⅲ-Ⅳ度肝性脑病时,约86%可伴有脑水肿,慢性肝衰竭尸检病例65.8%有显著脑水肿,脑部病变程度与昏迷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有相关性。各种毒性物质可抑制脑组织Na-K-ATP酶活性,导致Na、K进入细胞内,重型肝炎病人脑氨及谷氨酰胺增加,后者随Na进入细胞内,带进一定量水,促进脑细胞水肿,动物实验可见给予谷氨酰胺合成抑制剂则脑水肿不发生。脑缺血、缺氧、能量代谢异常等均可促使脑水肿的发生。

 

  临床上将肝性脑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。急性型多见于急性重型肝炎,临床表现是:严重肝损害、精神、神经症状和体征,少数病人可误诊为精神病。慢性肝性脑病常见于肝硬化病人,特别是门-体静脉分流者,脑病可反复发作。常见诱发因素有消化道出血、感染、高蛋白饮食、低钾、大量利尿、放腹水及便秘等等。根据精神、神经症状、体征,常将肝性脑病的程度分为4度或4级。

 

  2.肝肾综合征(HRS):重型肝炎晚期的严重并发症.HR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,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、肾血管痉挛、广泛的肾皮质缺血是发生HRS的基本因素。但注意,HRS患者的肾脏组织学完全正常或仅有轻微损害。举个例子,若把死于HRS患者的肾脏移植给慢性尿毒症患者,或把正常肝移植给HRS患者,可使不同患者的肾功能迅速恢复。重型肝炎时HRS的发生率约为30%~50%,常发生在强力利尿、大量放腹水、上消化道出血、感染或手术后,约30%病人无明显诱因。病死率极高,多在少尿或无尿发生后一周内死于消化道出血、肝性脑病或直接死于HRS。临床症状:有严重肝病征象,氮质血症前期可有尿量减少,尿钠降低;氮质血症期血钠降低,血尿素氮、肌酐明显增高,氮质血症晚期可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表情淡漠、昏睡,尿量进一步减少,血钠小于120mmol/L,尿钠低;终末期有严重氮质血症、无尿,可出现消化道出血、昏迷等表现。辨证:A)少尿或无尿;B)缓慢发生的氮质血症,血肌酐>133&mu;mol/L;C)初期肾小管功能良好:尿/血浆渗透压比例>1.0、尿/血浆肌酐比例>30、尿钠<10mmol/L;D)扩容效果不明显。诊断时注意与肾前性氮质血症鉴别,后者经扩容后可迅速纠正;肝病伴有慢性肾炎患者应有显著尿蛋白、管型等改变;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尿比重低而固定,尿常规改变明显,尿钠>20~30mmol/L、尿/血浆肌酐比例<20,尿&beta;2微球蛋白含量可高达(32018&plusmn;8369)&mu;g/L,而HRS者仅为(155&plusmn;42.9)&mu;g/L。

 

  3.出血:重型肝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,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。重型肝炎发生出血的机制是多方面的,其原因有:A)凝血因子减少,如凝血因子Ⅰ降低,Ⅱ、V、Ⅶ、Ⅸ、X因子合成减少;B)血小板数量减少、形态改变(体积变小、出现伪足、空泡形成及浆膜模糊);C)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、脆性增加;E)血清过高;F)TNF及内毒素血症导致多系统损害、肾衰竭、DIC及急性胃粘膜改变;G)门脉高压症致内脏毛细血管充血、血管扩张、通透性增高、血浆外渗、黏膜水肿、糜烂、溃疡等改变;H)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。

 

乙肝应该如何预防?又应该如何护理?

向您详细介绍乙肝应该如何预防,乙肝应该如何护理,乙肝常见的预防措施和护理办法有哪些。

 预防:

 

  1.加强个人卫生意识:加强卫生教育和管理工作。防止医源性传播,确保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,提倡一次性注射器,对带血污染物品彻底消毒处理。加强血液制品管理。

 

  2.消灭传染源,切断传播途径:注意对具感染性病患的隔离,注意恢复期病毒携带者定期随访。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人员及保育人员,应每年定期作健康体检。急性期患者痊愈后半年内持续正常,HBsAg转阴者,可恢复原工作。慢性患者应调离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。疑似病例未确诊前,应暂停原工作。对于住院病例,只要肝功稳定就可以出院。按国家规定要求,严格筛选献血员。

 

  HBsAg携带者是指HBsAg阳性,无肝炎症状体征,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,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。此类人员不应按现症肝炎病人处理,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外,可照常工作和学习,但要加强随访。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和行业卫生,防止自身唾液、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。所用食具、修面用具、牙刷、盥洗用具应与健康人分开。

 

  3.注射疫苗,保护易感人群:乙肝疫苗高效安全,可按0、1、6月程序,三角肌肌注。血源疫苗每次10~30&mu;g,重组疫苗5~10&mu;g。产生的抗-HBs效价与保护作用呈正相关关系,一般认为>10U/L才具有保护作用。对于血液透析病人和其他免疫损害者应加大接种剂量或次数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(HBIg)主要用于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,可与乙肝疫苗联合使用,国内生产的HBIg多数为U/ml,用量应为0.075~0.2ml/kg。

 

乙肝病例解析

更多>>

孕妇患有肝炎会传染胎儿吗?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患乙型肝炎可以安心哺喂母乳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准妈妈患乙肝 生产后不宜哺乳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适合结婚吗?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蔡晧东推荐亚太地区乙型肝炎治疗指南(2)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竟会引发肾小球肾炎?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患者从三方面预防警惕癌变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勿慌乱!乙肝变肝硬化是少数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小三阳为何总胃疼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夫妻都是大三阳能生育吗?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治疗全景:肝硬化、肝癌是慢性乙肝发展...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转阴有三种情况 大三阳患者不能盲目追求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有乙肝可以生育二胎吗?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当老师吗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提高免疫力乙肝也有可能自愈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阳光工程启动 庄辉院士强调“乙肝可防...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鲈鱼五味子汤可促进肝细胞的修复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病友如何防止发生肝硬化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患者“乱吃药”会加重肝损伤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治疗误区:没有特效药就不治疗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家庭预防及患者饮食指南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广东今年高考不检乙肝表面抗原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父母如何生一个健康的宝宝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情发展有三种情况

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六种情况预示乙肝病毒传染性强





点击次数:1794次 发布时间:2013-10-9 【打印此页】【关闭
上一篇文章:白血病有哪些症状  如何治疗
下一篇文章: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

重庆冉明诊所 地址:黔江区解放路118号 电话:13896800113 传真: 023-79230708 手机:13228589488 邮编;409000 网址: www.rmmz120.com E-mail:1034939929@qq.com